这篇文章小编将目录一览:
- 1、端午节有啥说法和忌讳?
- 2、端午节是什么意思含义和来历
- 3、端午节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下面内容说法正确
端午节有啥说法和忌讳?
1、不穿花哨的衣服:端午要“避五毒”,花哨鲜艳衣服易吸引毒虫,且民间有“衣不惹眼,人不招灾”说法,穿得艳丽易招是非。带有猛兽、骷髅等夸张图案的衣服也不宜穿。建议穿纯色或简单条纹、格纹的衣服。不穿破旧的衣服:端午有祭祖、祈福习俗,穿破破烂烂的衣服祭祀,既不恭敬,还可能影响运势。
2、端午的禁忌传统行为禁忌:古人认为端午节不宜结婚、生子、搬家、造屋和打井,他们觉得结婚易招来不幸,生子孩子难抚养,搬家会导致家宅不安,造屋动土和打井易招来邪气。
3、端午节的禁忌主要有下面内容方面:不下水游泳:端午时部分地区早晚温差大,水温寒凉,此时下河游泳易引发危险和风寒。且老辈人认为这天“溺死鬼”最凶,虽说法无依据,但河水深不安全是事实,因此尽量不要游泳。重视香包和五彩绳:香包和五彩绳不仅美观,能驱虫辟邪,还有平安寓意。
4、五月初五即端午节,讲究和忌讳有:讲究饮食方面:要吃粽子,它寓意团圆快乐;朝鲜族会吃打糕,将糯米蒸熟捶打,蘸调料食用。顺带提一嘴,传统习俗中要喝雄黄酒驱邪解毒,但因雄黄有毒,如今多是洒在角落或稀释后涂抹孩子手足。
端午节是什么意思含义和来历
1、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它蕴含祛灾保健、追念先贤等意义,其来历有多种说法。名称含义重午节:上古用天干地支纪年月日,端午本为午月午日,突出正时在午时,因此叫重午节。先秦至两汉,端午日子随干支纪日而定在五月第一个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来。魏晋后,固定在五月五日。
2、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其由来主要与天象崇拜有关,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时,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爻辞“飞龙在天”所描述。顺带提一嘴,民间还有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来的说法。
3、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来历: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最广为人知的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他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大众为防鱼虾咬食其身体,投粽子入江,便有了端午吃粽子习俗。
4、说法三: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其实“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
端午节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下面内容说法正确
端午节在我国有众多不同称呼,常见且说法正确的有下面内容这些:重五节、重午节:农历五月为午月,“午”“五”同音,五相重,因此端午节被称为“重五节”“重午节”。端阳节:午日为“阳辰”,且古代一三五为阳, 为阴,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又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端午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因此称“端阳节”。
菖蒲节 菖蒲节是端午节在荆楚地区的一种称呼,据传说,屈原曾在湖北江陵一带讲学,他所使用的教材就是菖蒲。因此,湖北地区的百姓在端午节时会捧着菖蒲花,在家中摆放一些菖蒲和雄黄来驱邪避瘟疫。在江陵市的屈原祠内,每年端午节前后都会举行盛大的菖蒲节庆典。
龙舟节:端午节有划龙舟的传统,因此也被称为龙舟节。 午日节:五月五日为午月之中,故端午节又称午日节。 重五节: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五与午同音,故又称重五节。 五月节:端午节发生在农历五月,因此也简称为五月节。
便叫“艾节”;大众会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因此称“菖蒲节”。与人物相关:因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为纪念他,有了“屈原日”“诗人节”的称呼;东汉孝女曹娥于端午投江救父,在浙江绍兴一带,端午又有“曹娥江祭屈原”等相关叫法。
端午节被称为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下面内容是关于端午节不同称呼的简要说明:端阳节:因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正值仲夏,阳光炽热,故有此称。龙舟节:源于端午节扒龙舟的传统习俗,这一活动象征着对龙祖的崇敬,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其中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