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
一是这篇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因此“始得”作为八篇的开头。表达了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于作者游览永州并不是从游西山开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经到过一些地方,并且也写过一些记载游览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过一个祠庙“八华寺”,并发动在那里建造了一个西亭。他还写了一篇《永州八华寺新作西亭记》的散文。但柳宗元觉得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并且在游览经过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他过去游览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那么“始得”这两个字就非常郑重的标明了游览西山以前的和这次游览西山的分界;
三对作者有独特意义。从心境上看,它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审美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二、‘游狼山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狼山记
张裕钊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踞山颠,万景毕内①。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迥。……时秋殷中②,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见。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殄息③,区内亡事,蕃夷绝域……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④,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在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与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归书而为之记。
注释①内:同“纳” 。②殷:正,中:同“仲”。③寇乱:指太平天国革命。殄息:灭绝,平息。殄,灭绝。④身世:此指所处的尘世。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危踞山颠( ▲ ) 区内亡事( ▲ )
顾而乐之( ▲ ) 为时屏弃( ▲ )
10.请选出下列加点虚词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3分)
荫茂树而撷涧芳 于先生乎何有哉
A B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作《咏怀诗》以见志 叹悼时之无人
C D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11.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见。
翻译: ▲
12.请根据要求填空。(3分)
同是山水游记,柳宗元小编认为‘小石潭记’里面借小石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来表达 ▲ 的心情;欧阳修则借“醉能同其乐”表达自己 ▲ 的政治理想;张裕钊在这篇游记中则借用“ ▲ ”表明自己藏身山水、超然脱俗的理想。
答案:
9.危:高 亡:通“无”没有 顾:看 为:被
10.A
11.澎湃的波涛向西奔腾,好似素白的虹霓,时隐时现。(扣“西”、“素”、“没”即可)
12.自己郁郁不得志痛苦。(意对即可)
与民同乐或乐民之乐 (意对即可)
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或在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
三、请问对于游记类文言文,答题应注意些什么。
游记类文言文,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借景抒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另一类是托物言志(即通过文中的某一意向,来表达作者的志向)。
答题时,分析属于上述情况中的哪一种,接着用答题套路
四、古文翻译
译文连日来阴雨绵绵,让人烦闷得很。我们到了双清庄时,天气稍稍转晴。双清庄在天目山脚下,和尚们留我们住在双清庄上。和尚们的房间里很讲究。溪水冲激到山石上,发出响声,整夜在枕边作响。石篑朦胧中错把这种声音当作下雨,烦透了,怎么也睡不着。 第二天早上,和尚送来早茶、早饭,招呼石篑起床。石篑感叹说:“下着这么大的暴雨,能到哪里去呢?只有躺在床上神游罢了!”和尚说:“天晴了,风和日丽,天气极好。那响声是溪流的声音,不是雨声。”石篑大笑,急忙穿好衣服起床。我们一气喝了好几杯茶,立刻一同出发,去游览天目山。 简析这是一篇记游的散文,作者的目的是写双清庄的溪水。读这篇短小的散文要紧紧抓住一个“误”字一个“笑”字:一个“误”字既突出了溪声和雨声的相似,也将爽朗的石篑“捉弄”得忽悲忽喜,为文章掀起了波澜;石篑的大“笑”,一则是由于“风日甚美”,可以出游,一则是对夜间“愁极,遂不能寐”的自嘲。这篇记游的散文既没有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也没有逼真的形象,作者只写了溪水的声响,而且是通过石篑听觉上的感受从侧面来介绍给读者的。作者落笔于人物,却落实于景物,写得清新天然、别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