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望闻问切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技巧,合称为“四诊”。它们是医生收集患者病情信息、进行辨证论治的核心手段。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技巧,医生通过观察、听嗅、询问和触按四种方式全面了解患者状况,综合判断病情。
具体来说:
1. 望诊:
含义: “望”就是看、观察。
内容: 医生运用视觉,仔细观察患者的灵魂情形、面部色泽(面色)、形体姿态(胖瘦、强弱)、舌象(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舌质的颜色、形状)、五官九窍(眼、耳、鼻、口、咽喉等)、皮肤(颜色、光泽、有无皮疹、水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痰涎、呕吐物、大致便等)的变化。
目的: 了解患者的“神”、“色”、“形”、“态”等外在表现,推断脏腑气血的盛衰和病变的性质。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舌苔黄厚腻可能提示湿热内蕴。
2. 闻诊:
含义: “闻”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内容:
听声音: 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强弱、清晰还是嘶哑)、呼吸(平稳、急促、喘息)、咳嗽(声音高低、有无痰声)、呕吐、呃逆、肠鸣音等。
嗅气味: 嗅病人身体、口腔、分泌物(痰涎、汗液、脓血等)和排泄物(大致便、经带等)的独特气味。
目的: 通过声音判断脏腑功能和气机情形(如声低气怯多属虚证),通过气味辨别病邪性质(如腐臭气多属热证、实证)。
3. 问诊:
含义: “问”就是询问。
内容: 医生主动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进步、治疗经过、现在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性、饮食起居、家族史等。重点是“十问歌”涵盖的内容(寒热、汗、头身、二便、饮食、胸腹、耳、渴、旧病、因)。
目的: 获取患者的主观感受、疾病的发生进步经过等信息,是了解疾病内在情况(如疼痛性质、寒热感觉)和既往史最重要的途径。
4. 切诊:
含义: “切”就是接触、按压。
内容:
脉诊: 即“把脉”。医生用手指(主要是食指、中指、无名指)在患者手腕部的桡动脉处(寸口脉)感知脉搏的跳动情况,包括脉位(深浅)、脉率(快慢)、脉律(整齐与否)、脉形(粗细、长短)、脉势(强弱、流利与否)等。这是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法。
按诊: 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或叩击患者的身体某些部位,如皮肤(温凉、润燥)、手足(冷热)、胸腹(压痛、软硬、有无痞块、胀满)、腧穴(压痛)等。
目的: 探查脉象变化以了解脏腑气血的运行情形(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通过触按身体了解局部病变性质(如压痛拒按多为实证,喜按多为虚证)。
核心要点与意义:
整体性与综合性: 望、闻、问、切四诊是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感官收集病情信息。中医强调“四诊合参”,即必须将这四种技巧所获得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互相印证,全面考察,才能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辨证)。任何单一诊法获得的信息都可能是不全面的或有偏差的。
辨证论治的基础: 四诊是收集临床资料的经过,是后续进行“辨证”(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和“论治”(确定治疗规则和技巧)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准确的四诊信息,就无法进行正确的辨证施治。
无创性与直观性: 四诊主要依靠医生的感官和技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创的,体现了古代中医在诊断技术上的聪明。
操作性与经验性: 四诊的运用,尤其是望神、望舌、切脉等,需要医生具备深厚的学说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
简单来说:
“望闻问切”就是中医医生通过看(观察外表和舌象)、听和闻(听声音、嗅气味)、问(询问症状和病史)、摸(把脉和触摸身体) 这四种途径来全面了解病人的健壮状况,从而诊断疾病、找出病因病机,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的一套独特而完整的诊病技巧。它是中医临床操作的核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