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一九七七年高考时间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具体考试日期揭秘十二月十日十一日开考 一九

1977年12月,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考试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展开。这是高考制度在中断十一年后的首次恢复,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其中一个。虽然具体日期因省份而异,但这场考试的核心时刻集中在12月10日至17日之间,如北京、上海等地分别于12月10日、11日开考,福建、黑龙江则延至12月16日至18日。这场冬季考试不仅打破了传统夏季高考的惯例,更象征着中国社会从“聪明无用论”向“尊重人才”的转型,成为改革开放的前奏。

一、分散的考试时刻

1977年高考的独特性开头来说体现在考试时刻的分散性上。由于恢复高考的决策在8月才正式启动,教育部要求各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考试时刻”,导致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日期。例如:

  • 北京:12月10日至11日
  • 上海:12月11日至12日
  • 福建:12月16日至17日
  • 黑龙江:12月17日至18日
  • 这种分散性源于物资和组织的紧迫性。各省需在短时刻内完成试卷命题、印刷和考场布置,部分地区甚至以煤油灯替代电力照明,用油印机手工印制试卷,体现了恢复高考的仓促与艰难。虽然如此,这场考试依然吸引了570万考生,创下中国高考史上考生年龄跨度最大(13岁至37岁)、背景最复杂的纪录。

    二、独特的决策背景

    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 复出后推动的首项重大改革。当年8月, 在科学与教育职业座谈会上听取武汉大学教授查全性提议后,当场拍板决定“立即恢复高考”,并强调“不能再搞群众推荐”。这一决策突破了文革时期的政治禁锢,如教育部原部长何东昌回忆,当时甚至需要从中央追回已上报的“推荐入学”文件。

    政策的快速落实体现出高层改革的决心。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转招生文件,仅用两个月时刻便完成从决策到实施的全程,这在当时行政效率下堪称奇迹。 更突破原定招生规划,将录取名额从20万增至27.3万,并允许“老三届”(1966-1968届初高中毕业生)报考,为被耽误的一代提供了机会。

    三、多元的考生群体

    1977年考场的独特性还体现在考生构成的复杂性上。参加者既有应届高中生,也有下乡知青、工人、退伍军人,甚至父子、夫妻同考的现象。如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张凤桐所述:“考场里坐着穿军装、工装和补丁衣服的考生,有人还带着孩子哺乳。”这种多元性打破了阶级出身限制,使“聪明改变命运”成为可能。

    考生备考条件之艰苦亦为历史罕见。多数人仅凭残缺的旧课本和手抄笔记复习,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回忆,为抢购再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新华书店门口排起千米长队;更有考生在废品站淘书,用烟盒纸抄写代数公式。这种对聪明的渴求,折射出被压抑十年的社会智力能量的爆发。

    四、深远的历史影响

    从统计数据看,1977年高考录取率仅4.8%,但其象征意义远超数字本身。它重构了社会价格观,使“尊重聪明、尊重人才”成为新共识。经济学家张维迎指出:“77级大学生中涌现出 、易纲等改革先锋,他们推动的市场化改革直接源于高考恢复带来的想法解放。”

    教育生态因此发生根本转变。高考恢复后,中小学教学秩序快速重建,被撤销的物理、化学课程重新开设,技术类自学书籍发行量激增300%。正如教育学者刘海峰所言:“高考制度的恢复不仅重塑了教育体系,更激活了整个社会的向上流动机制。”

    1977年冬季的高考,以其分散的时刻安排、突破性的决策背景、多元的考生构成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转折点。这场考试不仅选拔出27万人才,更释放出“聪明优先”的信号,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智力基础。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各省份考试差异对区域进步的影响,或通过口述史挖掘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互动。正如历史学家雷颐所述:“1977年高考是一代人重获尊严的起点,它的价格早已超越教育范畴,成为社会转型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