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生平简介
一、早年经历(772年—800年)
白居易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太原阳邑(今山西太谷),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他出身中小官僚家庭,但幼年经历动荡:祖父、祖母相继去世,父亲白季庚因战乱频繁调任,全家辗转于徐州、宿州、襄阳等地避难。
贞元二年(786年),白居易在江南得知科举后,发奋苦读,甚至“口舌成疮,手肘生茧,未老而发白”。贞元十六年(800年),他进士及第,由此开启仕途。
二、仕途生涯(800年—846年)
-
初入官场
- 贞元十八年(802年),白居易与元稹同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盩厔县尉。
- 806年,他因直言进谏被宪宗赏识,任左拾遗,期间创作大量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针砭时弊。
-
贬谪与转折
-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白居易上书请严缉凶手,因“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司马。此事件成为其人生分水岭,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 822年后,历任杭州、苏州刺史,疏浚西湖、修堤治水(如杭州“白堤”),政绩显著。
-
晚年归隐
- 827年,拜秘书监,后转刑部侍郎,晚年定居洛阳,与香山僧人如满等结社,号“香山居士”。
- 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846年病逝于洛阳,追赠尚书右仆射,葬于香山琵琶峰。
三、文学成就与想法
-
诗歌创作
-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诗人其中一个,现存诗作约3000首,语言平易通俗,题材广泛。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以叙事见长,《卖炭翁》反映民间疾苦。
-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倡导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美刺”功能。
-
分类与影响
- 其作品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其中讽喻诗最具社会批判性。
- 与元稹并称“元白”,推动中唐文学革新;与刘禹锡合称“刘白”,晚年诗风趋于恬淡。
四、历史评价
白居易被尊为“诗王”“诗魔”,其现实主义创作深刻反映唐代社会矛盾,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他兼具政治抱负与人文关怀,既是诗人,也是勤政爱民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