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在渡荆门送别的瞬间离别的哀伤与旅途的期待交织成一首永恒的诗篇 渡荆门送别的翻译和

下面内容是全诗内容: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逐句释义与赏析:

1.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释义: 乘船远行,渡过荆门山外,(我)来到古老的楚国大地漫游。

赏析: 首联点明行程和目的地。“渡远”写出长途跋涉之感,“荆门外”点明地理位置的转换(蜀地结束,进入楚地)。“来从”二字,流露出初次涉足新天地的兴奋与豪情。

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释义: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奔腾的长江水仿佛涌入无边无际的莽莽荒原,浩浩荡荡地流淌。

赏析: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也是全诗最精妙的部分。

空间壮阔,视角独特: 诗人站在船头,视角由近及远,动态地描绘了舟行出三峡后豁然开朗的景象。“随”字赋予山峦动感,仿佛群山在移动中逐渐退去;“尽”字写出蜀地崇山峻岭的结束。“入”字极具力量感,仿佛江水主动涌入辽阔平原;“流”字则展现出江水的浩荡不羁。

象征意义: 这不仅是对地理景象的客观描绘,更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这壮阔的画面象征着青年李白离开封闭的蜀地盆地,踏入广阔人生舞台时那种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3.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释义: 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江水中,宛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江面上雾气升腾、云霞变幻,聚集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赏析: 颈联由白日的壮阔转入夜晚的神奇与日间的变幻。

比喻精妙: “飞天镜”以明镜比喻江中月影,既写出月影的清澈明亮,又赋予其飞动之感,充满浪漫想象。“结海楼”比喻江上云霞形成的幻景(可能是海市蜃楼或云霞瑰丽如同仙境楼阁),增添了神秘奇幻的色彩。

浪漫情怀: 这两句展现了李白诗歌特有的瑰丽想象和浪漫主义风格,将眼前新奇的楚地风光写得如梦似幻,洋溢着对新奇全球的探索热诚和愉悦心情。

4.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释义: (看到这壮丽景色,欣喜之余,心头却泛起)依然深深眷恋着故乡的江水啊,它不远万里一直陪伴着我的行舟。

赏析: 尾联点题“送别”,情感微妙转折。

拟人与深情: “怜”字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深情挚爱。“故乡水”指长江水(发源于蜀地)。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想念故乡,而是赋予江水以人的深情厚意,想象它从故乡一路相送万里之遥,陪伴着自己的旅程。

含蓄委婉: 这种写法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深沉的乡愁和离别之情。壮丽的景色固然令人兴奋,但初离故乡的游子心底那份对故土的眷恋是挥之不去的。这深情与前面的豪情交织,使情感更加丰富和诚实。

整体赏析:

主题: 描绘壮丽河山,抒发初离故乡的豪情与惜别之情。

风格: 雄奇奔放,意境高远,想象瑰丽,充满蓬勃的青春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壮丽奇伟的天然景色与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浪漫奇幻的想象以及对故乡的柔情完美融合。

动静结合: “山随”、“江入”是动态的磅礴,“月下”、“云生”是静态或变幻的瑰丽。

名句突出: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宏大的视角、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地理巨变图景,成为描绘三峡出口景象的经典。

情感真挚: 尾联将乡愁寄托于万里相送的故乡水,构思创新巧妙,情深意长。

历史背景: 这首诗被认为是李白青年时期(约25岁)第一次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所作,体现了他对广阔全球的向往和初闯天涯的雄心抱负。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其中一个。它以浪漫的笔触、宏伟的气势,生动描绘了长江冲出三峡、进入广袤平原的壮丽景象,充分展现了青年李白豪迈奔放的性格、开阔的胸襟和对新全球的无限憧憬。那脉脉含情、万里相送的“故乡水”,又含蓄而深切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念。全诗将壮美的天然、奇幻的想象与真挚的情感融为一体,读来令人心胸开阔,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