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诗原文与翻译
strong>原文:
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山过海半,乡树入舟中。
定遥天出,沙平远岸穷。
心寄何处,目断曙霞东。
strong>译文:
行于广阔无垠的海上,扬起风帆任凭信风引航。
雾缭绕的群山已过海半程,故乡的树影仿佛映入舟中。
涛平息后远天显现,平坦的沙岸延伸至视野尽头。
别之情寄托何处?凝望东方朝霞直至目光难及。
二、作者与背景
作者:尚颜,唐末荆门诗僧,俗姓薛,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与齐己、栖蟾等诗僧交游,擅五言诗,《全唐诗》存其诗34首。
背景:此诗为赠别朝鲜隐士朴山人之作。新罗为朝鲜半岛古国(7世纪统一半岛),与唐朝交往密切,僧侣、文人往来频繁。
三、逐联解析
1. 首联: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浩渺行无极:
“浩渺”形容大海辽阔无边,“无极”强调航程之漫长,既写实景,亦隐喻人生征程的未知与无限可能。
扬帆但信风:
“信风”指稳定季风,引申为顺应时势、坚定信念。诗人鼓励友人借力而行,暗含对前程的乐观期许。
手法:宏阔意象开篇,奠定壮逸基调,以海喻人生,彰显盛唐气象。
2. 颔联:云山过海半,乡树入舟中
虚实相生:
“云山过海半”实写航程过半,云雾缭绕的群山渐退;
“乡树入舟中”虚写思乡情切,故乡草木似幻现舟中,凸显归心似箭。
情感:空间推移中渗透羁旅之思,含蓄隽永。
3. 颈联:波定遥天出,沙平远岸穷
动静结合:
“波定遥天出”以波涛平息衬托远天澄澈,静中见远;
“沙平远岸穷”以沙岸延伸至天际,动中显阔。
象征:暗喻人生风雨后终见光明,前路豁然开朗。
4. 尾联:离心寄何处,目断曙霞东
离心寄何处:离愁无所寄,凸显别恨之深;
目断曙霞东:
“曙霞东”指朝霞映照的东方(新罗位于唐东北),凝望至视野极限,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升华:物理距离隔不断情谊,目光所及即心意所向。
四、艺术特色与主题
意象壮美:以“浩渺海天”“云山沙岸”构建苍茫画卷,气象雄浑。
情感深沉:融离愁于壮景,哀而不伤,展现唐人胸襟。
双关隐喻:
表层写海上航行,深层喻人生征程;
“信风”既指天然风力,亦指信念与时势。
五、现代解读与引用
1. 的亚太合作诠释
013年APEC峰会, 引用此句喻亚太进步:
浩渺行无极:亚太经济合作空间广阔,充满机遇;
扬帆但信风:各国需坚定合作信念,顺势而为,共谋繁荣。
“亚太是我们共同进步的空间,我们都是这片大海中前行的风帆。” ——
2. 文化复兴的象征
文明韧性:中华文明如“浩渺行无极”,纵遇低谷亦能扬帆再兴;
时代机遇:互联网时代赋予文化传播“信风”,推动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3. 香港特首李家超的引用
024年国庆致辞中,以此诗喻香港:
浩渺行无极:香港背靠祖国,进步前景无限;
扬帆但信风:乘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东风,巩固优势、开拓新局。
六、名句对比
诗句 | 出处 | 核心意境 |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 尚颜《送朴山人归新罗》 | 顺时应势,信念引航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李白《行路难》 | 逆境奋起,人定胜天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大势所趋,借力而行 |
诗既是唐与新罗友好交往的见证,亦成为跨越千年的灵魂符号。其核心意境——于广阔天地中顺势而为、以信念为帆,为个人奋斗、文明复兴乃至国际合作提供了永恒启示。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堪称唐代赠别诗的典范。